第199章 娘!你会识字!-《山庄通异界古人来打工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庄主小姐说过,出错也不可怕,错了就改嘛,难道还有人一辈子没出过错吗?

    林三娘拉着桃丫站起来,平视孙大德和孙张氏两口子。

    “当年大义过世的时候,是你们亲口说过的,我跟大义攒的钱财,还有田地,都给了娘,就算是给娘养老了,从今往后,两不相干!”

    孙张氏脸上讪讪的,这话倒是不假。

    只不过当初他们是觉得,林三娘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,少不了各种事儿。

    与其来往,要他们一家拉拔这四个,还不如直接要了孙大义的田产,一刀两断,只照顾老太太一个方便。

    谁料林三娘好不好坏不坏的,竟然真把三个孩子拉拔大了。

    孙张氏又看不下去了——她天天在老太太面前端茶倒水,尽孝道,林三娘倒是离得远远的,舒舒服服地在家看孩子。

    毕竟孙老太太也不是个好相与的。

    所以这两年,孙大德和孙张氏又把主意打到了桃丫身上。

    桃丫大了,他们就用孝道压人,让桃丫过来伺候难伺候的老太太。

    现如今更是,林三娘竟然真的把桃丫养到了十二三岁,眼看着就能说亲了。

    桃丫的爹不在,那桃丫的亲事不就由孙大德这个大伯做主吗?

    多少也是一笔彩礼钱,不要白不要。

    两人没想到林三娘这个时候扯当时分家撂下的话,孙大德脸色一冷:“弟妹你这是什么意思?当年随口的一句玩笑话,你就记这么久?我们还帮你种地,借钱给你买种子……你都忘了?真是个白眼狼!”

    他不说还好,一说,林三娘也要提这事儿。

    “看在大义的面子上,我喊你一声大伯,这事儿我还真要好好跟你算算。”

    (注:古时弟弟的妻室有跟随丈夫喊大哥的,也有随小孩喊大伯(bO)的,但更为普遍的喊法是大伯(bai),本文大梁朝部分取大伯(bai)的喊法。)

    林三娘此刻万分庆幸庄主小姐教了她算账。

    明明庄主小姐唰唰唰地用那个叫做“计算器”的小板子,眨眼的功夫就能算清楚账,但庄主还是让她跟在旁边心算、口算、笔算。

    要不是试营业那几天的高强度训练,林三娘到现在还不知道这田地的糊涂账呢!

    “大伯当初出面,替我们向官府借了两亩地的稻种,一亩地用种一斗五升,两亩地便是三斗。按照官府的社仓法所定,收成后每石只收稻米三升,按当年收成计。”

    “去岁收成的确不好,往常能产三石的地,每亩只产了一石八斗,但两亩地到底也能产下三石六斗的稻谷,若是按社仓法,只需还官府一石又八升,还能余下两石五斗又二升……”

    (注:参考宋代计量单位,一石约为十斗,一斗约为十升。社仓法也为宋代鼓励农耕设定的粮种农具借用条例,本文架空,仅作参考用。)

    林三娘从没觉得自己脑子转得这么快过,她库库一通算:“即便还了稻种,交了农具钱,交了人头税、地税、赈灾税、防洪税种种,也该余下一石米的!”

    一石米不多,也有将近一百斤。

    虽养不活一家四口,但是好歹能有点儿收成。

    可孙大德怎么算的?

    林三娘不识字,借粮种是孙大德替她签的,还粮种自然也是孙大德去的。

    但,正因为林三娘不识字,所以孙大德说的每句话、每个数字,她都牢牢记在心里,生怕记错一个。

    “可大伯你是怎么说的,明明按当年收成只用还十斗八,你却同我说按上年的收成,两亩地六石收成,要还十八斗!”

    “还有人头税,我家一共四口人,一人一斗,只用四斗,但你给我的条子上,为何是十二斗?你竟是将你家人的账也算在了我这两亩地上?”
    第(2/3)页